芯片那点事-命运多舛的仙童半导体
今天提起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半导体公司,今天的飞兆半导体就是原来的仙童半导体...
今天提起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半导体公司,今天的飞兆半导体就是原来的仙童半导体,他就像武林高手一样,隐退江湖,不问世事,最终慢慢被人遗忘。一代宗师虽然已隐退江湖,但是各路弟子却各展神通,有的自立门户,有的折戟江湖。
仙童半导体(后改名为飞兆半导体)
仙童半导体
美国的电子公司,集成电路一代宗师。仙童半导体公司于1957年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市成立,仙童可以说是第一个成功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公司。现在的总部位于缅因州的南波特兰,而研究和生产设施遍及美国和亚洲。
半导体达摩堂-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威廉·肖克利(晶体管若贝尔获奖者之一)
1947年,世界上首个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发。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美国工程师,集成电路共同发明人,英特尔创始人之一)在大学物理课上看到了早期的晶体管开始,它就在半导体方面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1956年,诺伊斯在Philco Corporation工作期间认识了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晶体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肖克利正在为他在加利福尼亚帕洛阿尔托成立的一家公司-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招聘研究人员,以生产高速晶体管。诺伊斯抓住这个机会,甚至在正式面试之前就在帕洛阿尔托租了一间房子,得以进入威廉·肖克利实验室从事晶体管研究。
集体逼宫,成立新门户
罗伯特·诺伊斯 (英特尔创世人之一)
1957年,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八名工程师集体辞职。理由是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晶体管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的管理制度不善并且影响整个员工士气,诺伊斯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摩尔定律的提出人)以及七个同事再Noyce的领导下同正在寻求成立半导体公司的仙童相机公司(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Corporation)谈判成功,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即位于圣克拉拉的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也就是仙童半导体/飞兆半导体。每个工程师同意出资500美元作为合资公司的股份。(后来八个人将其股份卖回飞兆半导体时,每人获得了25万美元。)该小组也被被肖克利(Shockley)标记为“叛国八人”,正是后来这八人,开辟了芯片的新世界。
戈登·摩尔(英特尔共同创始人,摩尔定律的提出者)
独辟蹊径-神功初成
1958年
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另一位创始人Jean
Hoerni设计了一种工艺,可以在晶体管的顶部放置一层氧化硅,以密封防止灰尘和其它污染物。对于Noyce而言,Hoerni的工艺从根本上使创新成为可能。当时,飞兆半导体在大型硅晶片上生产晶体管和其他元件,从晶片上切下元件,然后用导线将各个元件连接起来。但是,随着连接数量的增加,在越来越小的空间内焊接变得越来越困难。Noyce逐渐意识到将晶圆切开是不必要的。取而代之的是,他可以在单个硅晶片上制造整个电路,包括晶体管,电阻器和其他元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诺伊斯和在德州仪器公司工作的共同发明者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的想法极为相似。他们俩都意识到了晶圆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各自公司都获得了有关IC设计和制造各个方面的专利。但是Noyce看到了更多。Noyce认为解决组件连接问题的方法是将导电金属线直接熔刻到硅晶片的表面上,这是一种被称为平面工艺的技术。Kilby和Noyce都是独立发明整合电路的发明人,最后经过大量诉讼,仙童半导体半导体获得了平面工艺的专利,该工艺是后续集成电路制造商使用的基本技术。该专利使Noyce和Fairchild都获得了大量财富,也奠定了现代集成电路发展的基础。
分道扬镳
肖克利的八大叛臣
8大叛臣在入资加入仙童半导体之后,最后出于各种原因又从仙童半导体离职。当初以500美元入资,最后拿25万美金离职,也算是投资成功。每个人也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以后在各自在芯片领域招兵买马,成为一方霸主。
结束语
仙童半导体虽然已经没落,光辉不在,但是它对美国半导体产业影响巨大。它就像蒲公英一样,每一粒种子都成长为美国半导体参天大树,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半导体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