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大战升级!日本这一招,直接断中国芯片命脉
日本政府最近突然加码,将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列入了管制清单,理由是不想这些技术用于军事目的。尽管公布的名单中没有直接点名中国,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无疑是针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记重拳。面对半导体大国们“联手围攻”,中国芯片能否突围重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日本政府最近突然加码,将23种半导体制造设备列入了管制清单,理由是不想这些技术用于军事目的。尽管公布的名单中没有直接点名中国,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无疑是针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记重拳。面对半导体大国们“联手围攻”,中国芯片能否突围重围,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这场半导体大战的来龙去脉,然后深入剖析中国目前所处的困境,最后给出几点建议,希望中国能化险为夷,早日实现芯片自主可控。
日本这一招,直接断中国芯片命脉
日本这一次加码管制的清单中,新增了6大类23种半导体关键制造设备。
这些设备涉及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材料等全产业链。其中,日本限制的10-14纳米制程设备,将直接影响中国先进制程芯片的发展。而日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压力。
美国为了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先后出台了各种针对中国芯片业的管制措施。日本的举措,可以说是与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达成了高度一致。
正如外媒报道所说,日本、美国与荷兰三国已经就芯片出口问题展开了三方会谈。三国将在半导体领域形成联盟,共同对中国施加压力。
尤其是在10纳米以下的芯片制造工艺方面,中国目前还依赖进口设备。如果三国联手切断设备供应,将对中国芯片产业形成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日本的这一突然加码举动,直接打击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命脉所在。中国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很可能会在先进工艺芯片上陷入被动。长期来看,将会严重影响中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对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中国芯片业艰难求生存
与日本加紧管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全球半导体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以半导体大国韩国为例,其今年2月芯片产量较上月直接下跌了17.1%,更创下了去年12月以来的新低。
不仅产量下滑,韩国对外的芯片出货量也减少了41.6%,表明国际市场需求正在迅速冷却。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仍然执意收紧半导体出口管制,这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盈利贡献度非常大。
以2021年为例,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总值高达827亿美元。如果日本不考虑中国这一需求因素,坚持限制出口,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本国企业也随之受损。
尽管形势艰难,但中国企业还是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特别是在10纳米以上成熟工艺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量国产设备正快速替代进口,中国在污染控制、检测和材料等环节也有了重大突破。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基本实现主流工艺的自给自足。
中国应对困境,坚定走自主道路
当前,中国芯片产业正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上。
外部环境的逆流固然存在,但中国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和阻力。值此关键时刻,中国必须坚定走芯片自主可控的道路,坚定发展自主创新。
首先,中国将继续大力发展10纳米及以下的前沿工艺。通过引进人才和技术,加快突破关键设备和材料的瓶颈。
同时,也要注意吸收国外成功经验,不要完全封闭自己。靠自主创新,中国终将跻身前沿技术行列。
其次,中国要继续巩固已有成果。在成熟工艺领域,要进一步提升设备的精度和性能。
同时,也要注重产业链的平衡发展,使上下游能够有效对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只有这样,中国芯片产业才能真正实现根本性突破。
最后,中国还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在遵循国际规则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进行正常的经贸往来。
同时,也通过国际平台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中国的发展不是零和游戏,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有信心通过开放包容的姿态,最终赢得这场半导体大战。
中国 VS 日本,谁将成为半导体大赢家?
看来,一场关乎主导权的半导体大战已经打响。中日两国作为这个行业的重要力量,也许最终必定你死我活。
但事实真会如此吗?
有网友认为,中日之间应该团结协作,而不应互相攻击。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应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美国的打压下保持市场的活力。
也有网友认为,竞争是发展的动力,中日争霸是大势所趋。但是双方还是要在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展开竞争,不能走极端。合理竞争将促进中日双方的进步。
还有网友认为,相互封锁并非上策。关键还是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不能被某些政治力量所绑架。
中日双方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才是双赢之策。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