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邦股份:平台型模拟芯片公司
公司的主业是电源管理和信号链等两大电源管理芯片,最近三年两块业务的收入占比是7:3,从15年开始,公司的产品毛利率在持续上升,电源管理和信号链产品的毛利率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信号链的毛利率可以达到60%,比电源管理高10个点。公司的收入结构中,手机贡献40%,消费类贡献30%,医疗和工控贡献20%,近期公司的股价调整较多,主要是因为下游的手机和消费电子需求比较一般。
公司的主业是电源管理和信号链等两大电源管理芯片,最近三年两块业务的收入占比是7:3,从15年开始,公司的产品毛利率在持续上升,电源管理和信号链产品的毛利率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信号链的毛利率可以达到60%,比电源管理高10个点。公司的收入结构中,手机贡献40%,消费类贡献30%,医疗和工控贡献20%,近期公司的股价调整较多,主要是因为下游的手机和消费电子需求比较一般。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张世龙,为公司创始人,与张勤(表兄妹关系)、Wen Li(夫妻关系),三人与鸿达永泰、宝利鸿雅、弘威国际、张勤女士、林林先生是一致行动人,张世龙实际控制了公司39.92%的股权,对公司有很强的控制力。
公司的产品品类比较全面,覆盖了信号链和电源管理两大领域的25大类产品,可供销售的料号3800款。17-20年公司每年新增料号200-300款,21年新增料号500多款,料号增加的速度在加快,新料号增加的速度是衡量公司增长潜力的核心指标。
在最近比较火的车规级芯片布局方面,公司在21年正式启动了电压基准芯片AEC-Q100车规标准升级,首款支持AEC-Q100车规标准的电压基准芯片LM431BQ已经正式规模交付客户。公司还有几十款信号链和电源管理的车规级芯片在客户的验证过程中。
公司分别于2018年收购钰泰28.7%股权、并购大连阿尔法,2019年收购上海萍生67.11%、杭州深谙53.85%股权,2020年收购苏州青新方、上海方泰,持续扩充模拟芯片产品品类。TI和ADI在发展过程中分别经历了35次和21次并购,并购能够快速扩张产品线,并且新增客户,公司有3000家终端客户,主要是经销模式,如果公司的销售队伍比较强,那么公司还能将收购的公司快速做大。
国内模拟芯片每年的需求是2956亿元,自给率只有10%左右,国内的需求增长并不算快,大概就5%-10%之间,因此进口替代是推动国内模拟芯片公司成长的核心驱动因素。
现在A股上市的模拟芯片公司一共有三家,圣邦股份、思瑞浦和纳芯微,从毛利率看,三家公司都差不多,在50%-60%之间,三家公司的人均产值都在不断提升,而且这是在人员数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目前研发费用率是思瑞浦最高,21年达到22.7%,纳芯微最低,21年只有12.4%,未来纳芯微大概率会加大研发,可能有一段时间会影响短期的利润。圣邦和思瑞浦都是机构高度看好的,目前这两家公司大概有一半的自由流通股本掌握在机构手中。纳芯微应该是机构趁着这波汽车板块的反弹,也在疯狂建仓中。
从长期看,模拟芯片和数字芯片的行业增速没有显著的差异,模拟芯片主要是格局比较好。模拟芯片行业的龙一和龙二分别是TI和ADI,ADI有50%以上的收入都来源于10年以上的产品。TI和ADI的收入结构也比国内的公司好,汽车和工控贡献60%以上的收入,因此,消费类模拟芯片的过剩,对TI和ADI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龙头TI在中国有400亿左右的收入,市场份额超过20%,虽然是有进口替代,但从16年开始,TI在中国的收入也是逐渐增长的。与国内的厂商对比,21年上半年,公司的产品SKU达到3500个,而矽力杰有3000款产品,思瑞浦有1400款产品,公司的产品数量上占据优势。矽力杰在电源管理方面很强,而思瑞浦在信号链方面很强,公司是电源管理和信号链并重。纳芯微的SKU也比较多,2020年有700多个,21年行业大发展,估计SKU达到了1000个以上。虽然纳芯微有大单品,但其实SKU也不少。
ADI的电源管理和TI差距较大,信号链和TI的差距较小。公司的信号链毛利率逐渐提升,而ADI的毛利率逐渐下降,21年二者的毛利率逐渐持平,这表明公司的信号链产品相对于海外的竞争对手而言,并不逊色。TI平均的毛利率在60-70%,比圣邦的毛利率高10%左右,公司与TI还要较大的差距。
圣邦22年的PE估值只有58倍,而思瑞浦和纳芯微都将近80倍,主要是因为圣邦的下游和消费电子以及手机相关,给了一定的折价,而圣邦是三家公司中最像平台型公司的。圣邦的短逻辑是行业景气,长逻辑是进口替代。只要进口替代的长逻辑没有发生变化,由于行业景气这个短逻辑下跌,是可以买入的。如果后面出来的季度业绩证明,圣邦股份的进口替代对抗住了行业景气的下行,那公司的估值是可以提升的。